叶集区这个村产业发展和老百姓息息相关,你想不想看看?
| 招商动态 |1970-01-01
这几天,在叶集区三元镇沣桥村元洪路上,一万多平米连幢温室大棚里很是热闹,工人们忙着采摘水果黄瓜,还有不少周边乡邻慕名前来参观,抢着要参与合作社下一步的劳务合作。
大棚蔬果采摘开放日,为何吸引了这么多村民和贫困户前来呢?原来这个温室大棚是由安徽海聚农业公司旗下的睿志果岭种植专业合作社打造的产业扶贫样本大棚,试点“特色产业+金融扶贫+贫困户”的模式,用好用活扶贫小额信贷政策,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实现就业,进而脱贫致富。
“合作社负责管项目、管种植、管成果;帮助种、帮助管、帮助收;带动干、带动销、带动富,让贫困户们实现更高层次合营发展。”睿志果岭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礼兵介绍,他们聘请了山东、湖南等地的科技人员,并有着长期合作商,按照统一的生产布局、统一的种植品种、统一的技术操作规程,实施产业化经营,实现了由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迈进,避免了一家一户规模小、管理难、产品品质低、销售难的不良局面。
作为一个年轻人外出,而留守劳动力年纪偏大的传统农业种植村,却出现了贫困户争相脱贫,村级集体经济不断扩大的“逆转”,这得益于来自市人社局驻村扶贫工作队的“杰作”。
去年,驻村扶贫工作队得知在外创业成功的叶集老乡陈礼兵有回乡创业支持家乡扶贫事业的想法,在三元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与村两委认真分析研究,将他的安徽海聚现代农业产业园作为招商引资项目引进,并于2017年5月开工建设。项目落地后,镇党委政府、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在土地流转、配套设施、扶贫政策等方面给予企业全方位服务。
目前,全镇101户贫困户先后通过扶贫小额信贷400多万元,加入睿志果岭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把已建成的150亩高标准蔬菜大棚作为产业扶贫基地,把大棚划分到户,采取“管帮带”的帮扶模式。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可以自己经营大棚,每年有保底收入和承包收益。同时还能优先安排在园内务工,长年工年收入不低于3万元,临时工每天按80元标准发放工资。而无经营管理能力的贫困户可委托合作社代为经营管理,合作社支付每亩大棚3200元保底收益,超出收益部分扣除管理费用后的40%归贫困户所有。
“扶贫,需要产业支撑。以产业发展带动扶贫的模式看似平常,但却能给贫困户带来实实在在的稳定收入。目前,全村贫困户出现了‘要我干’到‘我要干’的可喜局面,切实通过产业带动,激发了贫困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市人社局驻叶集沣桥村扶贫工作队队长田维权信心满满地说。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微信 iOS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
